• <cite id="8ug0a"></cite>
  • <fieldset id="8ug0a"><menu id="8ug0a"></menu></fieldset>
    <strike id="8ug0a"></strike>
  •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更多>>   

    “一竿子插到底”,他們“追光”前行

    1400萬斤小米,是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撥給王大珩創辦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長春光機所前身)的首筆經費,新中國的光學事業由此起步。在王大珩的帶領下,長春光機所熔煉出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從而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的歷史。

    早年,王大珩提出從技術攻關到儀器研制“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沉淀和積累,長春光機所在新時期凝練出“博大精深、科學務實、團結奉獻、開放共贏”的“長光精神”,指引著年輕的科研人員延續前輩至精至專、做深做透的優良傳統,繼續腳踏實地、“追光”前行。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更多>>   

    執著自強鑄新藥  融合創新為民生

    2010年,上海藥物所成立藥物靶標結構與功能中心,開展以GPCR為主的受體結構與功能研究及原創新藥研發。如今,GPCR團隊已擁有近十個課題組、百余名科研人員,形成了“靶標結構解析—功能確證—新藥設計—新藥研究”全鏈條科研體系,上海藥物所也成為國際公認的“GPCR研究高地”。而把科研人員凝聚在一起的,是“為民、執著、融合、自強”的“新藥精神”。吳蓓麗團隊通過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揭示了HIV感染人體細胞的機制,吳蓓麗瞄準的突破口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徐華強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解析了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完整復合物的晶體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上海藥物所一直在布局與罕見病治療和與孤兒藥研發相關的科研項目。更重要的是,除了罕見病患者,GPCR團隊從未停止關注大多數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對疾病診療的新需求,GPCR團隊將研究重點轉向代謝性疾病、炎癥、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讓人們更健康、更高質量生活。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更多>>   

    織“觀天巨網”,探子午乾坤

    “北京郊區拍到極光!”“新疆出現20年難遇的紅色極光!”“南半球爆發500年一遇的南極光!”2024年5月11日凌晨,全球各地出現絢麗極光。此時,地球經歷著20年未見的超級地磁暴。對于地磁暴,中國早有防備。地磁暴發生的兩天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環境預報中心就發出了X級耀斑和超級地磁暴的預警。而他們的自主監測數據基于一張“觀天巨網”——子午工程。

    子午工程是我國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呈“井”字形分布,東起上海,西至拉薩,北起漠河,南抵海南并延伸至南極中山站,282臺監測設備遍布于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之上,監視著從太陽到地球1.5億公里間的蛛絲馬跡。織起這張“觀天巨網”,耗費了中國科學家30多年的心血,也凝結了他們矢志創新、攻堅克難、協同聚力、開放共享的“子午精神”。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更多>>   

    他們爭分奪秒,打造時間競賽的“B計劃”

    衛星信號主宰現代生活,如果它被破壞了怎么辦?這是美國《紐約時報》在202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疑問。該文指出,全球定位衛星類似天空中的時鐘,發出的時間信號對全球經濟活動至關重要,就像導航對于司機一樣。但衛星信號容易遭受攻擊,十分脆弱。《紐約時報》認為,美國正在輸掉和中國的“時間”爭奪賽。這是因為,在打造替代衛星信號的“B計劃”中,美國落后了。文中提到的中國版“B計劃”,正是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以下簡稱授時中心)牽頭建設的“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

    授時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竇忠告訴《中國科學報》,1966年,國家為發展“兩彈一星”,決定在我國內陸腹地建設一個專用授時臺,代號“326”工程。這就是授時中心的前身。如今,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團隊在攻堅過程中,不僅傳承了老一輩的精神品質,還發展出“胸懷祖國、獨立自主、集智攻關、艱苦奮斗”的新“326精神”。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更多>>   

    十年鑄成“蒼穹一劍”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劉繼橋曾在網絡上看到一張來自美國夏威夷的激光幕照片。照片上一道道巨大的綠色光柱從天而降,美國網友在評論中驚呼:“三體人”入侵!劉繼橋知道,這并不是來自外太空的信號,而是他和同事們深耕10年的成果——全球首顆搭載主動激光雷達二氧化碳探測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大氣一號”。這顆衛星于2022年4月16日發射升空,并于2024年7月25日交付使用。網絡照片上的光柱,正是這顆衛星在掃描全球時所發出的綠色激光。

    “西方媒體稱之為中國衛星向美國展示‘神跡’,這實際上是我國科技實力的一次彰顯!”劉繼橋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上海光機所黨委書記陳衛標告訴《中國科學報》:“激光就像‘蒼穹一劍’。10年來,科研團隊始終堅持‘鑄劍精神’,敢于創新、持之以恒、協同創新,不斷攀登科學高峰。”如今,“大氣一號”已經在距離地面705公里的高空中穩定運行近3年。它傳回的數據也插上“翅膀”,飛入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為碳足跡監測與研究貢獻力量。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更多>>   

    青春扎根黑土地  協力創新保糧倉

    長春到建三江,約700公里;長春到海倫,約450公里;長春到長嶺,約200公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有這樣一群年輕人,雖然他們的家在長春,但他們卻常年奔波在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平均每年投入田間地頭的工作時間超過8個月。

    這些年來,他們與中國科學院內34家研究機構、院外71家單位的1300余人一起,將青春和才華獻給了黑土地,傳承并踐行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凝練出“扎根大地譜新篇、協力攻堅克難關、篤行創新謀發展、擔當奉獻保糧安”的黑土精神,為筑牢農業強國的根基貢獻青春力量,用科技在黑土地上書寫屬于自己的青春華章。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更多>>   

    修復珊瑚礁  守望“珊瑚海”

    作為海洋生命的發動機,珊瑚礁承載著維持海底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然而,在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珊瑚礁資源嚴重退化,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問題成為制約生態系統健康和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依托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南海環境變化”的“南海生態環境變化”項目,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匯聚優勢力量,組成了南海珊瑚礁生態修復研究集體,聚焦遠海島礁珊瑚礁生態修復,開展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研究集體包括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團隊、海洋動物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團隊、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生態學團隊、藻類資源與生態工程團隊、微生物海洋學與資源利用團隊、海洋生物技術與遺傳學團隊、海洋生物技術與病害團隊等。面對珊瑚礁白化、生態退化等嚴重問題,研究集體瞄準南海珊瑚礁生態修復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集成攻關,形成了一套適用于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與人工修復的技術體系。研究集體中的年青一代接過前輩科學家的接力棒,持續守望“珊瑚海”。他們勇于拼搏、敢于挑戰,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堅守、拼搏、協作”的珊瑚海精神。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更多>>   

    扎根科學島  逐夢“種太陽”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一座遠離城市喧囂的靜謐小島——科學島上,一項創紀錄的實驗正在開展。40多年來,可控核聚變這一人類清潔能源的終極夢想,使一支有理想、有情懷的隊伍牢牢扎根于此,齊心協力“種太陽”。《中國科學報》記者日前在采訪時發現,這個建制化團隊有點“不一樣”。他們最有共鳴的不是物理理論,也不是聚變理論,而是管理學中經典的木桶理論——無論科學家、工程師,還是技術工人,每個角色都在努力成長,絕不做團隊中的短板。

    這種共鳴被他們凝練成4個短句——“甘于奉獻、團結協作、銳意進取、爭創一流”。對于每一位“種太陽”的人來說,每個短句的背后都有故事。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更多>>   

    從海子山出發!

    坐在北京的辦公室里,“拉索”運行部主任吳超勇等人實時掌控著海子山上的動向。每天,他都能收到一堆曲線圖。像業務熟練的醫生一樣,他一眼就能從曲里拐彎的線條里,判斷出“拉索”的健康情況。海子山、“拉索”,他們太熟悉了。海子山距離稻城亞丁機場大約有10公里,海拔4410米。“拉索”又名“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超高能伽馬射線探測裝置。

    2015年,作為第一批“拓荒者”,吳超勇等人“上山”清理漂礫、平整土地,為“拉索”騰出190個足球場那么大的地盤。之后7年,他們每年有一大半時間在海子山上建裝置。幸運的是,剛建到一半時,“拉索”就打開了天文觀測的新窗口。2023年,“拉索”正式建成運行。科學家們“下山”,回到實驗室。如今,每一分、每一秒,數據通過自動化處理和傳輸技術從海子山出發,傳向世界各地。與之一同廣為流傳的,還有海子山上留下的故事和精神。

    開欄語

    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鑄就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新時代,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搶占科技制高點的偉大征程中,中國科學院人以愛國奉獻為底色,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矢志創新、攻堅克難,不斷為科學家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自2024年10月29日起,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開設“攻堅: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專欄,挖掘新時代中國科學院人在搶占科技制高點中展現出來的科學家精神,進一步鼓舞并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報國初心、追求科學夢想、勇攀科學高峰,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再立新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国产毛片| 久久精品无码av|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猫咪 |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熟妇无码乱子成人精品|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小说区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 四虎成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500av大全导航精品|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 综合在线视频精品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99热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8|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老狼|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最新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噜噜久久久精品66| 久久久久九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97| 久99久无码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精品日韩欧美国产|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69|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观看 | 国内精品视频九九九九|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国产精品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