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三次關鍵建議
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第一個中長期計劃,這一時期,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進程。“十五”計劃中,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推進城鎮化戰略。
在這波城鎮化發展的浪潮中,各地區你追我趕、力爭上游,提出一系列經濟發展的規劃和指標。隨著城鎮化發展駛入“快車道”,空間失控、基建浪費、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日益凸顯。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中國科學院學部在2006至2018年間,圍繞城鎮化進程中的空間規劃、區域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建設等核心問題,提交了10余份政策建議。其中,多份報告得到國家領導人重視,直接推動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政策文件的出臺。
一大批中國科學院院士專家,為城鎮化發展研精覃思、咨政建言,在我國區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雙碳”目標背后的科技大腦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鄭重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一時間,全世界將目光投向中國,想看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拿什么兌現承諾。
要實現碳中和目標,未來40年里我國要減排近80%,而我國的能源稟賦以煤炭為主,人均GDP剛跨過1萬美元大關,全社會還需要完成大量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時間緊、壓力大、任務重。
面對減排與發展的均衡難題,2020年底,中國科學院學部經過前期醞釀后,部署了由丁仲禮、張濤和高鴻鈞3位院士牽頭負責的“中國碳中和框架路線圖研究”重大咨詢項目(以下簡稱“碳中和”咨詢項目),目標是繪制可落地的碳中和路線圖,使我國在展現大國擔當的同時保障自身發展權益,解決政策制定背后的重大科學問題。
“最強大腦”布棋局,科技護航西部生態屏障
從秦嶺、昆侖山到喜馬拉雅山,從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到云貴高原,從黃河、長江到雅魯藏布江……我國西部地區占全國七成以上的國土面積,承載著草原、濕地、森林等重要生態資源,同時與十多個國家接壤,在國家生態安全與長遠發展大棋局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作為國家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中國科學院學部自成立以來就發揮著“最強大腦”的作用。在西部生態屏障建設中,一代代院士專家通過高瞻遠矚的咨政建言,為西部生態安全提供硬核支撐。從戰略咨詢到技術落地,他們用科學化、系統化的方案守護綠水青山,讓生態安全線更穩、更遠。
“生態興,則文明興。”重大戰略問題往往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管理科學高度交叉而又相互融合的領域。未來仍需持續深耕細作,讓科技之光照亮西部生態保護之路,不斷為美麗中國和科技強國建設貢獻更多創新智慧和力量。
三把“金鑰匙”,打開科技體制改革縱深之門
“變則通,通則久。”在我國科技發展的長河中,改革是永恒的活力之源。
回顧歷史,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憑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決心,最終實現了獨立研制“兩彈一星”等壯舉,而這些輝煌成就與當時的體制密切相關。在那個年代,我國科技發展遵循統一指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到來,這種高度集中的任務導向型制度開始顯現出明顯的局限性,不再完全適用于更加廣泛和多樣化的科學探索需求。20世紀80年代初,科技體制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提出了一系列核心改革措施,包括改革撥款制度、開拓技術市場、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促進科技人員流動等。
在這場改革浪潮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們充分展現了遠見卓識和自身影響力,提出大量重要的咨詢建議。其中,“倡建科學基金制度”“促成‘863計劃’”以及“建議成立中國工程院”的“三大建議”,如同三把“金鑰匙”,推進了我國科技體制建設,將改革引向縱深。
1956年“十二年科技規劃”如何誕生
1956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伴隨著一聲“向現代科學進軍”的激昂口號,《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以下簡稱“十二年科技規劃”)應運而生,照亮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未來之路。
那年春天,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及全國科技界的精英會聚于北京西郊賓館。他們共同奮斗了近5個月,群策群力,精心擬定并審議了國家科技事業的首個發展綱領。
聶榮臻元帥感慨萬千:“它勾畫出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藍圖……制定這樣一項宏偉的科學規劃,是一項創舉……”
這一藍圖不僅直接推動了“兩彈一星”偉大成就的實現,還深刻影響了此后我國科技發展的模式與格局。
郭雷:我國信息技術科學要有“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緊迫感
信息技術科學是一門讓人感到“既遠又近”的學科。通信衛星遠在天邊,但只要手持智能機就能仰賴它們與世界互聯;ChatGPT的突破遠在異國,但它掀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浪潮影響了每個人;如果我們對部署在本地的網絡空間不加防護,全球的“黑客”都能“破窗而入”……可見,信息技術已經滲透進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為驅動現代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我國信息技術科學處于什么發展水平?對可能顛覆現狀的前沿信息技術,我國有哪些針對性的布局?我國信息領域在某單項技術上“世界領先”,但又在“整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差距的狀況,目前是否已有改變?
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主動策劃,加強學科發展戰略研判和學術平臺建設,是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以下簡稱信息學部)常委會的重要使命和職責。帶著上述問題,《中國科學報》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信息學部常委會主任郭雷。
楊衛:從“跟跑”到“領跑”,技術科學打通轉化橋梁
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新興技術革命重塑產業格局,這不僅關乎國家發展的命脈,也回應著社會公眾對科技自立自強的深切期盼。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鑰匙,在于打通從“科學原理”到“工程技術”的轉化橋梁——這正是技術科學的核心使命。
在這個技術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從“跟跑”邁向“并跑”甚至“領跑”的關鍵機遇期,在為全球前沿科技競爭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貢獻智慧的攻堅時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有組織地開展科技戰略咨詢,聚焦“卡脖子”難題和前沿交叉領域,部署專題性與應急性研究,有效服務國家決策。
面向未來,我國技術科學的學科布局應如何優化?科學家和工程師又該如何通過有組織的戰略研究與協同攻關,在關鍵領域實現原創突破?對此,《中國科學報》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技術科學部常委會主任楊衛。
高鴻鈞:未來十年力爭躋身世界數學和物理強國
當下,我國正致力于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很多人都在關注: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在數理領域的研究處于何種位置?未來10年,我國數理領域的學科發展重點有哪些?在提升公民科學素養方面,數理領域的領軍人物又有哪些作為?
肩負著國人的期待,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以高水平學術活動為載體,持續加強對數理相關學科發展和前沿領域的研判。過去、現在、將來,他們已交出或將交出怎樣的答卷?為此《中國科學報》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常委會主任高鴻鈞。
張濤:智匯化學,賦能國家戰略需求
化學是一門處于快速發展中的基礎學科,又是一門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連的應用性學科。國家“十四五”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化學領域創新引領、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作為中國科學院學部的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化學部(以下簡稱化學部)多年來聚焦化學學科前沿與國家重大需求,為科技進步、產業升級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撐,在推動我國化學領域科技事業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科技創新浪潮奔涌、國家戰略需求迫切的當下,中國化學學科的下一步要如何走,化學部將如何進一步發揮智庫作用?對此,《中國科學報》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部常委會主任張濤。
朱日祥:我國地球與行星系統科學研究正處于“突破的前夜”
自然災害頻發、極端天氣接連出現、全球氣候變暖……即便是普通人也會關注未來地球究竟會如何演化,我們該如何應對地球系統的變化。而對科學家來說,想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探索宇宙,理解地球,用好地球”。
地球科學是一門既研究過去、闡述地球演化歷史,又面向未來,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的基礎性、綜合性、系統性科學。最近10年,尤其是近5年來,地球科學研究正快速轉型。那么,地球科學前沿問題究竟是什么?科學家要如何從交叉與融合中獲得科學原創?
當前,正是中國地球科學整體走向國際引領地位的關鍵時期,也是在全球性資源能源研究、環境治理與災害防治等重大課題方面,為全人類貢獻更多原創性成果的難得機遇。為此,我國地球科學的學科發展又該如何布局,優先發展哪些方向?
發揮學術引領作用、組織開展學科戰略研究、促進地球科學長遠發展一直是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們的重要職責。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專訪了地學部常委會主任朱日祥。
學術引領,獻策人民生命健康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以下簡稱生命醫學部)在推動我國生命科學與醫學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戰略引領和骨干支撐作用,在推動院士隊伍建設、學術引領、智庫服務、科普與科學教育等多個方面成效顯著。
特別是在高水平智庫建設上,生命醫學部始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組織院士專家上報大量切實可行的咨詢建議,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在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報》采訪了生命醫學部常委會主任裴鋼,請他介紹生命醫學部如何以學術為引領,發揮高水平科技智庫作用,獻策人民生命健康。
傳承七秩薪火 勇擔時代使命 奮力開創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新局面
70年前,在黨中央、國務院關心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學部(以下簡稱學部)正式成立并確認首批學部委員。1993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次年,學部修訂《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正式建立院士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部5次院士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廣大院士取得的成績、作出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對發揮好院士群體作用提出明確要求、寄予深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就學部和院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學部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丁薛祥出席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周年座談會時強調 堅守初心使命,勇攀科技高峰 更好肩負起科技強國建設重任
在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周年之際,“賡續科學精神·砥礪強國征程”座談會30日下午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出席會議并講話。
丁薛祥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向全體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他指出,70年來,中國科學院學部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廣大院士堅守初心使命,勇挑攻堅重擔,解決了一大批事關國家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突破了一大批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立起了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賡續科學精神·砥礪強國征程”座談會院士說
5月30日,“賡續科學精神·砥礪強國征程”座談會在京舉行。這一天正值第九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科學報》特約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暢談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時期,如何當好科技前沿的開拓者、重大任務的擔綱者、青年人才成長的引領者、科學家精神的示范者,更好發揮“四個表率”作用,切實履行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李德仁:在科技創新中培養復合型領軍人才
薛其坤:強化基礎研究矢志科技報國
金奎娟:強化科技強國使命擔當 傳播科學思想與知識
趙東元:教書育人首先要教會學生問問題
盧煜明:讓科技創新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吳一戎:勇擔科技自立自強的偉大使命
“可持續發展與開放合作:科學共同體的責任”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5年是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周年。5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學部舉辦的“可持續發展與開放合作:科學共同體的責任”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出席會議并作主題報告,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白春禮和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吳朝暉分階段主持會議。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和國際科學組織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相關負責人、學部主席團成員,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外籍院士代表共60余人出席會議。
國際研討會外籍專家代表訪談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學部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可持續發展與開放合作:科學共同體的責任”國際研討會,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及國際科學組織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相關負責人、學部主席團成員,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外籍院士代表共60余人出席會議。其間,《中國科學報》專訪了8位外籍專家代表,探討了如何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動知識共享、支持人才培養等話題。
澳大利亞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切納帕蒂·賈格迪什:科學領域的合作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巴西科學院院長海倫娜·納德:對中國和巴西科技合作充滿信心
歐洲科學院代理院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唐納德·布魯斯·丁威爾:全球跨學科合作至關重要
巴基斯坦科學院院長考塞爾·阿卜杜拉·馬利克:中巴科技合作意義重大
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謝爾蓋·切爾內舍夫:中俄雙方將持續保持密切合作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主席蘇吉特·林皮具儂:年輕科研人員的加入是關鍵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克里斯汀·阿芒托:科學屬于全人類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諾夫:人工智能的數學理論仍處于起步階段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服務條款 | 聯系方式 | RSS | 舉報 | 中國科學報社 京ICP備07017567號-1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08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2783 Copyright @ 2007- 中國科學報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一條乙三號 郵箱:blog@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