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e id="8ug0a"></cite>
  • <fieldset id="8ug0a"><menu id="8ug0a"></menu></fieldset>
    <strike id="8ug0a"></strike>
  • 作者:于柏林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8-9-4 11:45:30
    我眼中的應化人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簡稱長春應化所)每天都發(fā)生著很多非常感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一直感動著我,使我心底涌動著對長春應化所的愛,對長春應化所的情。有三個我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在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
     
    無悔
     
    一個是武衡老所長的故事,1949年—1954年,武衡在長春應化所任所長,也是長春應化所的第二任所長。他任所長期間,為長春應化所的學科建設、學科布局、人才培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
     
    1998年,時值長春應化所五十年所慶,我和關鳳林老師專程來北京,到武衡老所長的家登門拜訪,想請老所長蒞臨長春應化所所慶和為長春應化所五十年所慶題詞。武衡老所長的家位于北京粉煤灰胡同一個四合院里。進屋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擺滿了學術書籍的一面墻,另一面墻上擺放著一百多塊形狀各異的石頭。我想這其中每一塊石頭應該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身為地質學家的武衡老所長為我們詳細介紹了每一塊石頭的名字。當老所長了解了我們的來意后非常親切,緊緊握住我們的手,久久不愿松開。“吳學周老先生還好嗎?吳越老先生還好嗎?”他不停詢問著長春應化所老科學家的情況,問了很多人。
     
    他還給我們回憶了剛來到東北時百廢待興、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情景。那時吃的是陳高粱米飯、鹽水白菜湯,科研人員都是睡在地板和辦公桌上,除了個別干部有低水平的供給制外,每個月科研人員只能領到高粱米。可是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都在努力搜集流失在市場的圖書器材,在冰天雪地里,把被國民黨破壞的天平、干燥箱等零散設備拾回來,裝配修理,為盡快恢復科研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
     
    即使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應化所人還是作出了一流的成績,如:合成了新中國第一塊合成橡膠,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推廣大豆根瘤菌,為東北糧食增產(chǎn)增收作出了貢獻;組織人員參加了鞍鋼建設。
     
    在給長春應化所題詞時,武衡老所長寫下這樣一句話:“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迎接新世紀挑戰(zhàn)”。他認為沒有艱苦拼搏、頑強奮斗的精神,就不會有應化所的今天,所以他希望應化精神不斷傳承下去。
     
    他還特意將剛出的一本書《無悔》送給我們,里面記載著應化人奮斗的歷史。還特意吩咐廚師,因為老家來人了,要加兩個菜,一定要留我們吃頓飯。
     
    1998年9月,武衡老所長專程來到長春應化所參加所慶,他在所慶致辭中希望長春應化所不斷攀登科學的高峰,為國家作出新的貢獻。
     
    離別的身影
     
    我要講的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海軍少將、原海軍工程學院院長,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姚樹人老先生。姚樹人老先生是長春應化所第一批研究生,他1956年~1958年在長春應化所攻讀研究生,師從錢保功先生、黃葆同先生。
     
    1956年,長春應化所第一批研究生只招了三位,姚樹人是其中一個。他從海軍考入長春應化所后學習非常刻苦,為了珍惜學習機會,每天都要學習到后半夜。長春的冬天寒風刺骨,那時暖氣又不足,他的手都被凍傷。盡管這樣,他仍然感覺生活非常充實。他邊學習邊參加長春應化所的科研工作。當時他學習高分子化學,主要研究方向是偏二甲肼,跟著科研人員半工半讀,在實踐中吸取知識。畢業(yè)后他又回到海軍。
     
    2004年,長春應化所要建設科技展館,通過查閱資料知道姚樹人曾在海軍工程學院任院長,于是我們專程從長春來到武漢拜訪。
     
    姚樹人老先生多才多藝,設計了很多郵票,其中就有一張郵票設計圖是長春應化所本館。見到我們后,他不停地詢問當年長春應化所導師的身體情況,并拿出1956年他在長春應化所學習時的照片,盡管照片有些發(fā)黃,但仍然能感覺到長春應化所的時光是他夢開始的地方。這次拜訪我們送給姚老先生一個繪著長春應化所研究主樓的紀念牌。姚老先生非常感動,他端著紀念牌與我們合影。
     
    我們告辭時,盡管姚老先生走路已經(jīng)很困難,但一定堅持送我們,讓保姆扶著他從二樓一步一步挪下來。在我們已經(jīng)走出50米后,再一回頭,發(fā)現(xiàn)姚樹人老先生還站在那里向我們揮手。那一幕我永遠也忘不了。我們趕緊跑回來,看到姚老先生眼中含著熱淚。
     
    實驗室的燈光
     
    我要講的第三個故事主人公是汪爾康院士,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長春應化所。1952年,他從滬江大學畢業(yè),放棄了南方優(yōu)厚的條件,徑直來到東北,參加東北的恢復和建設。這么多年來,他不斷攀登,不懈拼搏,在科研領域作出了非常卓越的成績。與汪先生相關的有兩件事,一件就是他實驗室的燈光。
     
    他的實驗室的燈光每天晚上都要亮到夜里11點,盡管他已經(jīng)80多歲,但他實驗室的燈光仍然每晚閃亮,這種精神感染了后輩、感染了學生、感染了電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每一個人。
     
    如果說一個人一天在實驗室待到很晚,并不難,兩天,也可以,但是一輩子這樣,只有充滿對科學的執(zhí)著、充滿對長春應化所的熱愛才能做到。他每天就是三點一線——家、實驗室、圖書館。
     
    汪先生的愛人是董紹俊,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一對科研伉儷對科研的投入達到癡迷的程度。有一年春節(jié)大年三十,保安人員以為實驗室里沒人,就把實驗大樓的樓門鎖上,沒想到汪先生、董先生都被鎖在大樓里。最后打電話,保安人員打開大門,兩位先生才回到家里。
     
    每天,我在長春應化所這里工作著,也感動著,我對長春應化所充滿著愛,充滿著情,愿意為長春應化所的發(fā)展盡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者為長春應化所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工作人員)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8年8月刊 記憶)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三级国产电影|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高清片|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99|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1av|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电影| 98精品国产自产在线XXXX|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 日韩蜜芽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隔壁老王国产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专区第二|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欧美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精品 |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777被窝午夜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惠民福利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乱精品 |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精品|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91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va|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网| 国内精品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欧美精品华人在线| 97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