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e id="8ug0a"></cite>
  • <fieldset id="8ug0a"><menu id="8ug0a"></menu></fieldset>
    <strike id="8ug0a"></strike>
  • 作者:記者 倪思潔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24-3-16 18:0:59
    舊的回憶與新的起點

     

      下了飛機坐火車,下了火車坐汽車,幾番折騰之后,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終于來到云南一座偏僻縣城的中學。此時,操場上擠著近千名學生,他在掌聲中走上講臺……

      這件事發(fā)生在10多年前,金涌已經想不起那座縣城的名字,卻怎么都忘不掉學生們眼里的光。當時,他的報告主題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養(yǎng)成”,學生們聽得專注,他講得起勁。報告結束后,等待簽名合影的學生排起長隊,金涌一邊驚嘆學生們的求知熱情,一邊揉著簽名簽到發(fā)酸的手腕想“這大概就是當明星的感覺吧”。

      9月2日,“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期間,金涌向記者分享了這段經歷。“我意識到越是偏遠的地方,越需要我們。在滿足人們對知識的渴求方面,我們責無旁貸,應該盡己所能做一些事。”

      “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上,“科學與中國”組委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玉良宣讀了《“千名院士•千場科普”倡議書》,號召兩院院士“每年至少參加一次面向社會公眾的科學普及活動”,實現“每年有千名以上兩院院士參與千場以上科普活動”的目標。

      金涌覺得,這個倡議“利在千秋”。

     

    對誰有利?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實施,中國科學院聯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啟動了“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

      跟著“科學與中國”活動的腳步,金涌走遍全國各地,參加過許許多多科普活動,也因此獲得了“科學與中國”突出貢獻者榮譽獎章。“科普對于提升全民素質是必要的,對于科學發(fā)展來說也是件好事。”金涌說。

      和金涌一起獲得榮譽獎章的,還有從事量子物理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對于科普的意義,郭光燦有著與金涌相似的理解,“科普工作對公眾有利,對科學事業(yè)也有利”。

      這些年,量子力學一度淪為商業(yè)噱頭,層出不窮的“量子鞋墊”“量子眼鏡”讓郭光燦哭笑不得。他頻繁出現在媒體上,用最直白的話跟大家說,“量子產品還沒有走進大眾社會,凡是市場上的量子產品都是假的”。

      “量子信息技術是新興交叉學科,對未來影響很大。原來只有研究者才需要學習量子物理,但現在量子技術要進入社會了,公眾也需要學習量子知識。”郭光燦說。

      與此同時,科普被郭光燦視為推動科學事業(yè)持續(xù)向前的動力。他的很多研究生就是在聽了他的科普報告后燃起了對量子物理的熱情。

      “量子事業(yè)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國家量子計算發(fā)展事業(yè)中,也希望通過科普激勵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yè)。”郭光燦說。

     

    要通俗也要準確

     

      20年來,“科學與中國”活動組織了一大批兩院院士、專家深入大中小學、工礦企業(yè)、黨政機關、鄉(xiāng)鎮(zhèn)農村、部隊軍營,開展了2000多場科普活動,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受眾覆蓋百萬余人。

      今年7月初,在“科學與中國”20周年之際,路甬祥、王志珍、趙忠賢、杜祥琬等20位兩院院士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巡講活動取得的成績和體會。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回信,對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yè)提出殷切期望。

      面對國家的期望,兩院院士們也給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千名院士•千場科普”倡議書》發(fā)布后,“科學與中國”將從過去20年2000多場,變成今后一年1000場。

      科普場次的增多,對科學家科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科普內容既通俗又準確,是很多科學家面臨的科普難題。

      近年來,郭光燦等不少科學家發(fā)現,科普中時常出現錯誤的知識。“搞量子科普的人,一定要把科普與科幻、玄學區(qū)分開,一方面要準確理解科學知識,另一方面要用通俗的語言將聽眾帶進正確的量子世界。”郭光燦說。

      在金涌看來,科普的難點在于把握“尺度”——在把很高深的思想告訴公眾的過程中,既不能太高深,又不能太通俗。

      “尺度”的把握依賴于科學家對自身所在研究領域的領悟。“一個科學家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研究工作,用簡單的語言明確地跟大家說清楚,就說明他還沒有研究透,還沒有真正悟到核心問題。”金涌說。

     

    跟上潮流,提升技巧

     

      當前,傳播方式不斷變化,科學家們也在不斷適應新的科普環(huán)境。

      為了讓偏遠地區(qū)的學生們能夠獲得科普資源,金涌曾聯合一些院士拍了20個視頻,每個視頻講一個故事,一個故事講10分鐘。拍好之后,他們刻成幾萬套光盤送給偏遠地區(qū)的中學老師,讓他們在講課之余放給學生們看。

      后來,網絡技術越來越發(fā)達,金涌發(fā)現,自己的科普報告被剪輯成短視頻發(fā)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以至于他“糊里糊涂地增加了幾十萬粉絲”。這件事讓他感覺到,要把科學知識準確地傳播給更多公眾,需要采用更加多樣的形式。

      “光作報告受眾太少,出書的話,年輕人有時候不愛看,所以我們還是要跟上社會的發(fā)展。”金涌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在科普工作中最大的體會是要“不斷學習”。“面對不同的受眾,要選擇不同的科普重點,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語言與受眾交流。這需要我們學習科普工作本身的專業(yè)知識。”王志珍說。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場科普,是被一家媒體臨時邀請去給幼兒園小朋友講生物學。這可難住了王志珍,最后她決定從日常吃飯講到消化食物的酶蛋白,從講衛(wèi)生洗衣服講到洗衣粉里酶蛋白的作用。

      從事科普工作的這些年,王志珍經常與媒體從業(yè)者交流學習。“媒體從業(yè)者需要更多地學習科學知識,而我們需要學習傳播語言、傳播技巧。交流得多了,雙方的鴻溝就會縮小;結合得多了,就可以共同提升科普效果。”王志珍說。

      如今,《“千名院士•千場科普”倡議書》呼吁兩院院士走進大中小學、黨校機關、西部農村、企業(yè)基層等,及時向公眾普及科學前沿新發(fā)現和關鍵技術新成果。

      金涌、郭光燦、王志珍都已經把倡議變成行動。“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后,他們將奔赴下一個目的地,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傳播到廣袤的祖國大地上。■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3年10月刊 封面)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入口| 国产精品怡红院永久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 亚洲日韩欧美制服精品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51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华人亚洲欧美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VA久久久久久久冰|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香港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草原| 成人精品综合免费视频|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1|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牛牛app| 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久不卡 |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99久久免费国产精精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四虎影视884a精品国产四虎|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成人免费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影片 | 99爱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999国产精品色在线播放|